6月17日下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何稼书(Joshua H. Howard)在六艺楼616教室举办了一场题为《民族形象的塑造:纪念聂耳,1935-1949》的讲座。讲座由音乐学院作曲与音乐学系二级教授宫宏宇主持。
何稼书自四岁起就学习小提琴,1988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1998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中国明清史专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何稼书自1999年起在密西西比大学任教,以教授东亚现代史为主。他于2004年及2007至2008年间,分别在南京大学与中央音乐学院进行学术访问。何教授的学术成果丰富,除出版《战争中的工人》(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4年)《为革命作曲:聂耳与中国的声响民族主义》(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0年)两部专著外,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如《战时重庆“有机知识分子”及其阶级道德基础研究》和《聂耳的“新兴音乐”创作与30年代的中国革命》等,均被《近代史研究》等期刊汉译。
在本次讲座中,何教授通过分析上海电影界、中国留日学生、刘良模、救亡歌咏运动及著名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Paul Robeson)等五个关键人物或事件,探讨了聂耳关于艺术的角色以及现实对艺术与艺术家之重要性的见解,认为其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性与革命的共生关系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聂耳的音乐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革命精神的有力载体。聂耳的创作成功地结合了革命性与民族性的音乐形式,对中国现代性与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聂耳的音乐作品,特别是他在革命时期创作的歌曲,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后代歌曲作家的创作,并为中国革命的文化表达提供了不朽的榜样。研究聂耳的民族形象塑造,有助于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知识社群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影响。
此次讲座为在场的校内外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角,加深了大家对聂耳音乐作品的理解,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